服務熱線
400-115-2002
12月16日,以“巖續”為主題的2024中國巖板思想大會暨第五屆“金巖獎”頒獎典禮在佛山中國陶瓷衛浴總部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特邀多位巖板圈的資深人士,深入探討巖板行業的發展方向,以助力整個陶瓷行業高質量發展。
會上,BG葆格薈西班牙瓷磚聯合創始人李偉成以《解碼2025:意大利巖板創新與中國陶瓷產業的進階之路》為題作主題演講,深度解讀了2024米蘭設計周與博洛尼亞展的三大趨勢,為中國陶瓷行業及企業提供了轉型方向。
以下為李偉成演講實錄(未經本人審核)。
今年4月米蘭設計周期間,我被DOLCE&GABBANA的《杜嘉班納匠心藝境》展覽深深震撼了。在這場展覽中,D&G不是在展示服裝,而是在詮釋一種優雅生活的藝術。每一處細節,從燈光的明暗變化,到音樂的情緒渲染,再到空間的主題轉換,都在傳遞著品牌對美的理解。
“真正的品牌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傳遞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想到,為什么我們的瓷磚展示,不能像頂級奢侈品牌一樣,不僅展示產品,更要講述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為什么我們不能把每一塊巖板,都變成傳遞生活美學的載體?
全球設計趨勢解讀
參加了2024米蘭設計周和博洛尼亞展后,我清晰地看到了三大共同趨勢,這或許就是2025年行業發展的關鍵密碼。
趨勢一:材料創新驅動的多場景應用。
在米蘭設計周上,巖板與瓷磚的創新不再局限于建筑領域,而更多地進入家具領域。例如,巨型巖板被用來打造藝術化的餐桌、櫥柜門板甚至燈具,展現了粗糲與細膩之間的美感融合。
在博洛尼亞展,FLORIM展示了巖板從地面應用到整體家居空間(如櫥柜、浴室臺面和墻面)的多樣化解決方案,更注重產品的功能性與審美雙平衡。
我一直認為巖板在意大利的普及程度是不高的,然而,事實是巖板正在成為空間設計的"世界語言"。優秀的材料不是滿足于一種可能,而是創造無限可能。
趨勢二:自然與科技美學的結合。
在米蘭設計周,藝術化的自然紋理成為焦點,瓷磚和石材通過精細工藝還原天然石材肌理,同時加入了智能光影交互元素,創造出動態自然的沉浸式空間。
而在博洛尼亞展,IMOLA的展臺則用3D數碼技術,讓石材的質感躍然于眼前,每一道紋理都清晰可觸。
自然美學和科技手段的結合,讓瓷磚和巖板既滿足了用戶對自然效果的追求,又擁有更強的實用性。
趨勢三:沉浸式展廳與場景化展示的升級。
米蘭設計周上,我看到了動態投影和3D技術廣泛運用。例如Edra牌通過動態投影技術展示,結合燈光和音樂節奏,打造了一種沉浸式體驗。
而在博洛尼亞展,EMIL、IRIS、MARAZZI等品牌更是大膽地運用了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沉浸式展廳展示瓷磚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產品展示方式的局限性。
展廳從被動的展示空間轉變為互動體驗空間,用戶可以親身感受產品與空間的融合。這讓我意識到,展示不只是陳列產品,而是創造一場設計體驗的盛宴。
以上三大趨勢告訴我們: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從材料到技術,從展示到體驗,每一個環節都在突破固有邊界,創造新的可能。正如梁寧所說:“認知升級是一切商業機會的源頭。”而今天,我們就站在這樣一個認知升級的風口浪尖上。
2025工藝創新的底層邏輯
今年,我們可以大面積地看到很多品牌在產品上應用定位膠水干粒工藝。其實這一工藝并不是一個新技術,但在2024年有了很大的技術突破,越來越成熟的同時可以實現量產。
定位膠水干粒可以實現三維立體層次感的突破:
定位膠水干粒工藝成熟以后,通過工藝疊加它能衍生初很多效果,例如定位膠水干粒疊加數碼模具、定位膠水干粒柔拋、定位膠水干粒疊加模具、啞光干粒疊加定位亮光干粒、定位膠水干粒疊加3D WOF拋光、定位膠水干粒疊加亮光干粒半拋。
“真正的工藝創新,不是簡單疊加,而是對材質語言的重新詮釋。”意大利企業推出新工藝不是為了工藝創新,而是為了表達材質效果,因為真正讀懂了材質,才會去研發技術。
今年還有一個比較兩眼的工藝——定位結晶釉全拋工藝,在干粒層下面用定位膠水固定炫彩干粒,把表面的干粒用高透全拋工藝進行干粒層的全拋處理。
“技術的價值,不在于復雜,而在于讓人感知到簡單的美。”定位結晶釉全拋工藝生產難度較高,國內能夠量產的企業不多,但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不需要了解工藝的復雜性,而意大利企業就是能把這么復雜的東西簡單地給消費者呈現出來。
第三個工藝國內很多人查不到——P TECH防滑技術。今年很多意大利企業的產品都加入了這一工藝,它能夠提高產品的防滑系數,可達R9—R10,提高防滑系數的同時,磚面還保持細膩的手感和極低的光感度。
這樣一個創新工藝拓展了巖板的應用場景,比如戶外空間和高濕度區域,我預感它會在2025年流行起來,目前已經看到展會上很多企業在做了,只是沒有特意標明。
前面都是一些工藝趨勢,其實今年我們還可以看到產品規格上的明顯變化。在博洛尼亞展會上,我注意到IMOLA、IRIS、EMIL、ABK等頂級品牌都在展示一個特別的規格體系。這讓我想起梁寧說過的一句話:真需求往往隱藏在場景之中。
這個規格體系組成部分有1200×2780mm、1200×1200mm、600×1200mm。這不是簡單的規格組合,這是對空間應用的深度思考。
1200×2780mm巖板做整體墻面時,接縫最少,視覺效果最統一;1200×1200mm的規格用在大空間地面,氣勢恢宏;600×1200mm用在走廊和過渡空間,動線自然流暢。
你們發現了嗎?這不是在設計產品,而是在設計空間的韻律。
在家具應用方面,1200×2780mm的巖板可以做成整體的櫥柜門板,1200×1200mm可以做成完美的臺面。材料的利用率一下子就提升了。真正的創新不是創造新規格,而是創造新可能。
這種規格體系帶來了三個層面的價值:第一,成本效益。生產更標準化,庫存壓力更小,材料利用率更高。第二,設計賦能。有位設計師說:“這就像是給了我一套完整的設計語言,讓我能自由表達。”第三,市場響應。從住宅到商業,從改造到新建,每個項目都能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那么,這對我們中國企業有什么啟示呢?首先,我們要從單品思維轉向體系思維。不是考慮單個規格的優勢,而是思考規格組合的價值。其次,要從規格競爭轉向場景競爭。不是比誰的規格更大,而是比誰的場景應用更合理。最后,要從追求極限轉向追求平衡。記住,極致不等于最大。
規格革新的本質,不是尺寸的變化,而是對空間美學的全新詮釋。正如劉潤所說,“任何產品的成功,都是對場景需求的精準洞察”。
巖板的場景革命
還記得幾年前,當我們談論巖板時,往往局限在地面和墻面的應用。但今天,我們一起見證了一場悄然發生的場景革命。
西班牙德賽斯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示范。他們向全世界展示了巖板不是簡單的建材,而是空間設計的“萬能語言”。在居家領域,從最基礎的墻面、地面應用,到廚房空間的全面革新,櫥柜臺面、門板,甚至整個廚房島臺,再到樓梯的精致包覆,以及各類家具臺面的創新應用。
在商業空間,高端酒店的奢華裝潢,時尚餐廳的個性化設計,品味酒吧的格調營造,現代辦公室的優雅呈現。
這就是巖板的場景革命:它不僅改變了我們對材料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居家到商業,從功能到藝術,巖板正在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定義空間的可能性。
品牌進化的戰略思考
現在很多意大利陶企都有一個自己專屬的巖板品牌,或者針對大家居全場景應用的巖板品牌。
以ATLAS PLAN品牌轉型為例,它的定位是從制造商到生活美學解決方案商,它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產品體系,產品應用場景覆蓋室內墻面、地面,室外墻面、地面、泳池,再到所有家具臺面、餐桌、茶幾,衛生間洗手盆、臺面、櫥柜、島臺……這些全部都用巖板來做。
所以,我們看到意大利企業ATLAS CONCORDE、FLORIM、MARAZZI、IRIS都在推出專門針對成品家具交付的巖板品牌,他們進行的不是簡單的產品升級,而是一場從認知到組織的系統性革命。
說到創新實踐,在這里我還想和大家分享一個來自BG葆格薈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如何讓藝術、人文與工藝完美融合的故事。
當我第一次去到巴塞羅那圣家堂,那一刻,高迪的建筑語言不只是觸動了我的視覺,更撼動了我的靈魂。我在想:如果能將這份震撼帶回中國,注入到我們的產品中,會是怎樣的美?這就是我們“高迪”系列的誕生初心。
在開發過程中,我們沒有簡單地模仿高迪的圖案,而是深入研究他的設計哲學——對自然的敬畏,對光影的執著,對細節的堅持。將這些理念轉化為產品,我們做了三件事:
第一,藝術的提煉。我們研究了高迪建筑中的每一個細節,從彩窗的光影變化,到柱體的生物曲線,將這些元素進行現代轉譯。
第二,人文的融入。我們不只是在做產品,更是在傳遞一種生活美學。每一片巖板都承載著巴塞羅那的陽光與浪漫,讓東方的家居空間也能擁有地中海的浪漫情懷。
第三,工藝的突破。為了還原高迪建筑的質感,我們突破了傳統工藝的局限。通過創新的釉面處理技術,讓產品既保留了藝術感,又滿足了實用需求。
今天,當我看到“高迪”系列在不同空間的呈現:客廳里,它是一面會講故事的墻;餐廳里,它是一張藝術餐桌;衛浴間里,它是一件精致藝術品。每一處應用,都在訴說著一個理念:好的設計,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裝飾,而是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這就是BG葆格薈的品牌主張:我們不只是在銷售瓷磚,我們在傳遞一種生活美學,創造一種文化共鳴。
對中國陶瓷行業的啟示
在今年的博洛尼亞展上,我遇到一位意大利同行,他對我說:“中國的產品很棒,但還缺少一些靈魂”。
梁寧曾說過一句話,任何產業升級,本質上都是認知的升級。我認為,中國陶瓷行業要升級,必須完成的五大認知轉變:
第一個轉變,從工藝思維到美學思維。
中國陶瓷的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這確實值得我們自豪。但是,當我們在討論產品時,仍在只關注工藝、技術,是復刻釉還是天鵝絨?
而意大利陶企不一樣。你們見過EMIL是怎么講述他們的產品故事嗎?在博洛尼亞展會上,他們展示的不是參數,而是藝術。他們把每款產品的創作故事,融入到現代陶瓷語言中,讓每一片瓷磚都講述著一個關于美的故事。
工藝是基礎,但美學才是靈魂。我們中國陶企是不是也能做出這樣的轉變呢?
第二個轉變,從產品研發到場景研發。
剛剛我們說過ATLAS PLAN品牌轉型的案例,他們不是在設計產品,而是在設計生活。在他們的展廳里,你看不到簡單的產品陳列,而是看到完整的生活場景——從客廳到廚房,從臥室到陽臺,每一個空間都在講述一個完整的生活故事。
那么我們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是不是也該先問問自己:這個產品要服務什么樣的生活場景?要解決用戶什么樣的情感需求?因為,產品解決功能需求,場景承載情感價值。
第三個轉變,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協同。
我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在意大利陶瓷谷,一個新工藝的研發,往往是幾家企業聯合創新的結果。他們知道,在這個時代,真正的競爭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反觀我們自己,是不是還在各自為戰?資源整合度低,創新成本高,市場反應慢。記住,在生態時代,最大的競爭力是協同能力。
第四個轉變,從渠道為王到設計賦能。
就拿ATLAS CONCORDE來說,他們不只是在賣產品,而是在賦能設計師。他們建立了完整的設計師服務體系,從創意構思到技術支持,從展示中心到數字平臺,為設計師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未來的渠道競爭,是專業服務的競爭。我們的的轉型路徑可以是建立設計師服務體系、打造專業化展示中心、發展數字化渠道等等。
第五個轉變,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轉變:從本土競爭到全球布局。
在今年的博洛尼亞展上,我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產能輸出,而是在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東方美學。另外,我們可以參考一下ATLAS CONCORDE在全球各地的展覽,他們會選擇在意大利、倫敦、中東或者美洲參加展覽,布局全球市場,這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全球化不是簡單的市場擴張,而是文化的對話。
那么,BG葆格薈將如何落地這些轉變呢?
近期一年內,我們要著手組建美學研究團隊,啟動場景研究項目。 未來1—3年,我們要構建產業創新聯盟,打造數字化展示系統。 到了3—5年,我們要形成獨特的美學體系,建立全球品牌影響力。
在博洛尼亞展期間,一位年輕設計師看了我們產品以后對我說,“李總,你們的產品讓我看到了希望,原來中國的瓷磚也可以這么美”。我聽到這句話以后真的非常感動,因為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追求。
我希望我們的巖板不只是中國制造,更要形成中國創造。而現在我們做到了。現在BG葆格薈的展廳很多國際友人都來打卡,都表示我們的進步非常大。
2025年即將到來,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整個陶瓷行業新篇章的開啟,它不僅僅是因為設備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巖板革命,不是工藝的革新,而是美學的覺醒”。
完整演講請掃碼觀看▼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