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佛山是一個典型的制造業城市,在門類繁多的制造業體系當中,佛山陶瓷獨樹一幟,成為佛山一張靚麗的名片。
高峰時的佛山陶瓷,幾乎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自2007年佛山陶瓷產業掀起“騰籠換鳥”產業整治提升以來,佛山陶瓷產業的規模就持續萎縮,從2007的400多家陶瓷廠下降到2021年的39家,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產能規模,都在一路下滑。照這樣的趨勢下去,佛山陶瓷的優勢還能保持多久?
不可否認,佛山,迄今仍然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筑陶瓷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多、創新能力強、品類花色全。行業幾乎所有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均源自佛山。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佛山以外的其它產區,尤其是內地的一些新型產區,正在快速崛起,比如江西高安、廣西藤縣。此消彼長中,佛山陶瓷產業的產能規模正一步步萎縮。
這種萎縮,并非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是地方產業政策調控的結果。自2007年佛山陶瓷產業“騰籠換鳥”以來,佛山已不允許新建、擴建瓷磚生產線,這樣的禁令,后來擴張到全省,建筑陶瓷成為政府部門限制發展的產業之一,包括周邊的肇慶、江門、清遠等產區,陶瓷產業也在整治提升中大幅縮減規模。
在佛山產區,甚至連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拆舊換新、擴大產能都不被允許。要知道,陶瓷產業的技術更新非常快,尤其是最關鍵的生產設備——窯爐,幾乎年年都要維修,過幾年就要更新,如果不更新,就沒有多大的競爭優勢。但這樣的政策,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佛山本土企業的發展。窯爐不能拆了重建,不能借技改的名義擴大產能,種種限制,讓佛山陶瓷企業的生產優勢一步步喪失。
佛山在限制陶瓷產業的發展,內地許多省份卻在大力招商引資,于是,佛山陶瓷產業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紛紛向外產區流失。佛山陶瓷企業的產能不足,只好到其它地方去建廠,或者到外產區去貼牌。到終端市場走一走,幾乎有近一半的瓷磚產品都是以“佛山陶瓷”的名義在銷售,而真正屬于“佛山制造”的又有幾成?這不能不說是佛山陶瓷的悲哀。
從全國各大產區的資源稟賦及投資環境來看,佛山發展建筑陶瓷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這里有最完整的產業鏈、最成熟的產業集群、優質的原材料、便捷的交通、龐大的商貿科研創新平臺以及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然而,就是這樣的優勢產業,卻因為土地、環保等種種因素,一步一步淪落為地方政府不受待見的“落后產業”。
客觀地說,陶瓷產業對土地資源的占用非常大,如果說禪城、南海、順德等核心區域沒有土地資源,那么三水、高明呢?政府能不能在三水、高明規劃一個陶瓷產業園區,以支持陶瓷產業的發展?如果說陶瓷產業對城市環境帶來了污染,那是因為過去陶瓷廠不重視環保治理。這些年,佛山一批龍頭企業通過嚴格的環保整治,早已實現了綠色制造,陶瓷廠再也不是高污染的代名詞。
如果說陶瓷產業是一個傳統制造業,不像新興產業那樣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樣的認知未免偏頗。人類的發展,衣、食、住、行,是其永遠的主題。建筑陶瓷作為美化建筑與生活空間的一種裝飾材料,與其它材料相比,擁有巨大的優越性和不可替代性。許多新興產業,其實更新換代更快,風頭過了,可能就步入了衰退期。但建筑陶瓷產業卻不會,它永遠都是一個朝陽產業。只要房子還在,只要人們想追求更加美好的工作與生活空間,建筑陶瓷就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
也許有人會說,陶瓷產業作為房地產行業上游的一個細分行業,隨著房地產的轉向與調控,產業不可持續。但是,即便房地產調控,樓市黃金期不再,建陶產品的需求依然龐大。要知道,過去幾十年房地產行業的存量市場,幾乎每一個空間都隱藏著二次裝修的潛在需求,只是這樣的需求,目前還沒有全面釋放罷了。
也有人參照歐美等發達國家對建陶產業的政策,提出佛山、廣東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不宜再大力發展建筑陶瓷產業。但是,中國的國情與歐美發達國家不一樣,中國擁有14億人口,更面臨著龐大的國際市場。作為一個幾十年、幾代人培育出來的優勢傳統產業,我們要做的,是進一步發揚光大,讓佛山陶瓷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限制其發展。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連強大的美國,都在想方設法發展傳統制造業,佛山陶瓷擁有如此大的產業領先優勢,沒有理由自毀武功,在產業規模上做出種種限制。
沒有一定的規模做支撐,也許要不了多久,佛山陶瓷的其它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
作者|王力
蒙娜麗莎集團文化總監
(本文轉自陶瓷信息)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