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中國陶瓷網訊 (作者:霍浩琳)說起環保這個活兒,可真是一點都不好干!說它重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但是在現實中,環保的力度該如何拿捏,卻非易事。
若手段偏軟,鈍刀剁肉無關痛癢,不僅群眾有意見,領導挨板子,收效更是微乎其微。如若手段偏重,企業利益受損不說,還有可能一戰摧毀這些年創造的金山銀山,影響經濟、政績。
壯士斷臂,昔日輝煌還復還?
眾所周知,陶瓷屬于高利潤產業,二十多年來就靠賣磚,金山銀山一堆一堆的,但偏偏也是環保的死敵,污染有一堆一堆的。以小編的家鄉——南莊鎮為例:
自1988年投產了第一間陶瓷廠后,南莊陶瓷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統計,至90年代中后期,整個南莊擁有建陶企業75家,生產線400條,產能占全國的1/4、全球1/8,成為全國最大的建筑陶瓷生產基地。2002年,南莊鎮被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和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加冕為“中國建陶第一鎮”。
可以說南莊在改革開放的短短頭20年就完成了從一個純農業鎮到一個工業強鎮的嬗變。至今,小編不管走到佛山的哪個角落,只要一說起“我是南莊人”,便自然被貼上“有錢人”的標簽。
他們只知道南莊人靠著建陶,燒出了一座座金山銀山。殊不知巨大財富的背后,是掩蓋不住生態環境的日益變化,以及整治的壓力。
2006年佛山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對于高污染、高能耗、效率差、不安全的產業,哪怕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也要堅決淘汰”。就這樣,四年間,南莊75家陶瓷企業關停并轉62家,僅留下13家符合廣東省清潔生產標準的企業。
“煤改氣”——曲折蜿蜒長征路
南莊陶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各大陶瓷產區發展的一個縮影,不同的是政府在每個階段針對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對環保的要求和整治力度都有所不同。
但要說起最硬核的環保政策,該是那讓人叫苦不迭的“煤改氣”。輕飄飄的三個字,每次提起總會自帶流量。
這不!2019年它又成為的網紅詞語。近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的《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關于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征求意見稿。雖然只是個意見稿,但是不少建陶人已經開始揣摩政府的意圖,好早做準備,避免稍有不慎陷入困局。
畢竟政府曾經出臺的一份份文件,成為死壓建陶行業的一座座大山!回顧這些年各陶瓷產區的“煤改氣”之路,可真是反反復復,曲曲折折,凄凄慘慘戚戚。
山東淄博
淄博是國內較早全部改用天然氣生產的建陶產區。
2016年,淄博響應國家“煤改氣”的號召,出臺《淄博市建陶行業精準轉調工作方案》,要求所有的陶企將應用水煤氣生產改為應用天然氣生產。
《方案》中提到“淄河大道以北河城市規劃區區域內不再保留建陶企業,其他區域內建陶企業達標后可自愿選擇就地升級改造”,同時在陶瓷產業創新示范園中,所有企業實現統一煤制氣、統一制粉、統一處理廢棄物等要求。
這一方案的實施,直接砍掉淄博5億㎡產能。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6年之前,淄博此前有近200家建陶企業,370余條生產線。經歷了一年的產業整改,最終關停144家建陶企業、214條生產線。
政府的“一刀切”如同割肉一般,狠!除了從這些數據上可以看出的變化以外,當年的淄博還面臨著生產成本高漲、貼牌商出走、經銷商對淄博產區生產不穩定失去信心等問題,引發了淄博陶瓷產業空心化的擔憂。
好在經歷了三年精準調后,淄博留下了一批有實力,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企業,穩定了陶瓷生產的重心。
福建晉江
晉江是全國率先推進“煤改氣”的建陶產區。早在2010年,晉江市委、市政府就決定,3年內該市所有建陶企業要分批次限期淘汰煤氣發生爐,實現天然氣替代。2013年晉江政府宣告全市172家建陶企業全部完成“煤改氣”。
但好景不長,2014年5月,福建晉江地區因為天然氣供氣不足,陶企被迫停產。為了確保生產,允許磁灶、內坑兩鎮建陶企業利用尚未拆除的部分煤氣發生爐階段性使用水煤氣,同時需按照燃料成本差價,對使用天然氣的建陶企業給予補貼。
據統計,當時有40多家陶企恢復使用水煤氣;而使用用天然氣以來,晉江產區至少關停了1/3的生產線。“煤改氣”對于晉江陶瓷也來說,實著是一場“大考”,它不僅提高了建筑陶瓷的生產成本,更進一步蠶食原本就微利的外墻磚利潤空間。
面對如此壓力,當時就有人斷言說“5年后,晉江再無陶瓷”。但是正是因為政府的決斷,加速了晉江陶瓷行業的結構調整,淘汰了部分低端、不達標、競爭力弱的企業,為優秀企業的發展騰出空間。
四川夾江
與上面兩個產區相比,夾江臨近天然氣產地,使用天然氣更具優勢。
2017年,夾江縣政府發布《關于陶瓷企業停止使用煤氣發生爐的通告》,要求全面禁止陶瓷企業使用直徑在1.98m以下或自行改制的煤氣發生爐;使用直徑在1.98m以上煤氣發生爐的陶瓷企業,必須在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關停,改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
夾江在推進“煤改氣”的過程中,不少企業都主動停產整改;有極少數的強制停產的,在達到“煤改氣”通氣條件后,均重新投產。
據了解,雖然改用天然氣生產后,能源成本提高了50%左右,依舊比其他產區更具優勢。
2017年,全國各地陶瓷產區天然氣價錢為2.6-4元/m³不等,有些產區甚至超過4元/m³。而夾江采取分批定價的方式,其中用量超500萬立方米的售價為1.75元/m³;用量少于500萬立方米大于200萬立方米的售價為1.95/m³;用量少于200萬立方米的售價則為2.05/m³。
目前,隨著全國“煤改氣”進程的推進,夾江陶企的優勢逐漸凸顯,其在天然氣方面的優勢彌補了部分因為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劣勢,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
河北
說到河北的“煤改氣”,那可真是企業和政府之間的一出“瓊瑤劇”,曲折糾結的愛恨情仇,終于在今年有了最終的決斷。
2017年,石家莊勒令高邑、贊皇、行唐三縣內的34家陶企必須在9月30日前完成天然氣的改造。
結果:敗!
2018年6月15日,河北贊皇縣人民政府發布《關于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交辦贊皇縣7家陶瓷企業未按要求進行“煤改氣”問題的情況通報》,明確要求,7家陶企要在年底前完成煤改氣。
結果:敗!
此外,邯鄲、邢臺也多次下發嚴厲通知,要求陶瓷企業必須進行“煤改氣”,但最終成效不盡人意。
而今年6月,包括贊皇、高邑在內的河北建陶企業再次被要求在6月底前完成“煤改氣”,不能按期完成“煤改氣”的建陶企業將被責令停產。面對政府發出的“死亡威脅”,河北陶企終于抵不住那一次次的利刀,終于在6月27日前完成了天然氣改造。
雖然被迫完成了“煤改氣”,但由于目前處于市場淡季,生產成本的提高對企業的資金鏈產生影響,不少的企業都處于漲價與不漲價的困境中。同時多數的企業,為了減少損失,選擇停窯停產,有關人士表示,其“恢復生產,遙遙無期”。
綠水青山藍天白云,來日可期
除了上述地區之外,山西、廣東等地也都將“煤改氣”提上了日程。據了解馬可波羅瓷磚、白兔瓷磚、能強陶瓷等企業均主動將“煤改氣”提上日程。其中,白兔瓷磚有10條生產線已改用天然氣生產。
政府“一刀切”的做法確有成效,但是在整治的過程中免不了出現一些問題。不管是政府高估了天然氣的“配備”還是低估了環保的難度,想一步登天,一招搞定耗能、污染,兩者之間的矛盾都一直存在著,從未被切實解決。
此外,將不達標的企業關停,導致原本從事陶瓷生產的工人以及部分配套的從業人員“一夜失業”,人員的轉移和安置問題得不到解決,給社會穩定帶來了不安定因素。白兔瓷磚總經理梁振東表示,改造后的生產線與將傳統生產線在操作上存在差異,工人的走與留都是企業應該考慮的問題。同時他還表示,考慮到工人失業的問題,白兔瓷磚主動對工人進行生產培訓,盡可能的保留原有的人才資源。
環保這事兒,確實很難。由于整治的過程中導致的天然氣供不應求,連人們日常生活用氣都得不到保障,建陶企業更因此而停產。當政府有意識地轉變“一刀切”的做法時,企業只敢在門外進退兩難,想說不敢說,想了解又不敢出面,生怕“一槍打死出頭鳥”,只敢暗自揣測。
因此,在整治環保的過程中,政府、企業應該有一個適合溝通交流的平臺,免得政策變化太快、企業理解有誤,加上企業接收的時差,導致雙方銜接上的缺失,誤傷彼此!
總的來說,“煤改氣”其實并沒有這么可怕。雖然短時間確實給企業、產業、行業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但是所帶來的成效確實長久,而且日益增長的。相信未來,應有這么一個畫面:國人們抬頭看著天,摸著鼓囊囊的錢包,感嘆了一句“誒,不就是藍天嘛”!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