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中國建陶行業十條典型戰法⑧巖板革命
中國巖板產業發展年鑒
2017年,新明珠集團、金牌企業、諾貝爾集團等陶企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創性地引進意大利進口設備試水巖板;
2018年,西班牙的德賽斯巖板在中國賣出了2個億的巖板,蒙娜麗莎集團、依諾企業等陶企陸續入局,彼時國內投入生產的巖板線共計7條;
2019年,巖板產能爆發初露端倪,全國建成1200×2400㎜規格以上的巖板線約21條,佛山陶博會、廣州設計周等展會開始被巖板“霸屏”;
2020年,被稱為巖板產業“井噴式”發展的一年,全國建成1200×2400㎜規格以上的巖板線共計68條,前面3年蓄的勢在這一年大規模爆發;
2021年,截至年中全國建成1200×2400㎜規格以上的巖板線達92條,直逼100條大關,生產端的熱度還在持續升溫,銷售端卻慘遭“潑冷水”;
2022年,哪怕價格跳水、爆倉等噩耗接連傳來,巖板產能擴張之勢仍然剎不住車,全國巖板產量飆升至19250萬㎡,約等于2017年的30倍;
2023年,全國巖板產量增長到22850萬㎡,讓人欣慰的是市場回響“雖遲但到”,巖板需求量增長到了19595萬㎡,市場規模約212.42億元;
2024年,巖板產能擴張之勢終于剎住了車,全年新增或技改的45條建陶生產線中僅5條為巖板線,與此同時,大批巖板平臺崛起,改善了巖板庫存“消化不良”的現象;
2025年,逐漸適應新周期的陶企們,對巖板的態度逐漸歸于理性,有信心的還在深耕,沒把握的自覺撤退;
......
每當回顧起巖板轟轟烈烈的這幾年,有人會說“是巖板的水太深,一個浪就把船小的掀翻”,也有人認為“是巖板的水太淺,航母來了也得栽跟頭”。當潮水褪去,這個曾經被陶企寄予厚望的“超級物種”究竟成就了誰?又拖垮了誰呢?
《中國建陶行業十條典型戰法》的第八篇文章,將引導大家將目光轉換成“上帝視角”,審視巖板這把“手術刀”是如何精準切入中國建陶轉型陣痛的癥結,并幫助陶企完成一場靜水深流的自我革命的。
革命一:硬件升級
智能制造重塑產業根基
巖板沒有出現之前,建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歸屬于較為傳統甚至落后的制造業,準入門檻低、自動化程度低、能耗高、排放高。直到2007年佛山市出臺《關于加快陶瓷產業優化提升的決定》,南莊鎮原有的75家陶企一口氣關停并轉了65家,給已經習慣粗放式發展的陶瓷人當頭一棒。
此后的每一年,行業協會和媒體都頻頻呼吁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但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還是因為巖板的到來。由于巖板對生產硬件的要求遠超傳統瓷磚,倒逼著陶企投入重金進行設備、技術和工藝升級。
有著“瓷片大王”之稱的將軍企業,斥資數億元打造巖板研發智造基地,建設3大2小共5條全智能巖板線,同時引進2萬噸的薩克米輥壓式壓機、雙層燒成窯、七層干燥窯、8+12通道噴墨機、雙層升降式智能儲坯器......可以說把配置直接拉滿了。
同樣對瓷片情有獨鐘的宏潤企業,也借著轉戰巖板的契機將生產基地改頭換面。3條全新巖板線在一年之內陸續投產,配備多臺薩克米CONTINUA+高速1.8米寬幅輥壓成型設備,日產能可達5.5萬㎡,生產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
再舉個例子,某家做慣了中板、全拋釉的外產區陶企,自從進軍巖板領域之后,生產的都是大規格、真通體、數碼模具、超細干粒、定位結晶等先進產品,一把撕碎“外產區=低端”的固化印象。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有行業人士戲稱,當看到家家都在新上巖板生產線時,才真切地感受到陶企老板們的家底有多厚。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巖板為陶企生產基地的硬件升級提供了充分理由,助推陶企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之道上加速前進。
革命二:軟件升級
服務生態重構用戶價值
作為裝修硬裝部分的主材,瓷磚的“半成品”屬性不僅是整個建陶行業的短板,也是所有消費者的痛點。其用戶價值的實現,嚴重依賴于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專業的施工,這個過程中的鋪貼指導、切割加工、施工工藝、美縫保養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影響瓷磚最終的成品效果。
這道理相信很多陶瓷人都清楚,但只要瓷磚還能賣得出去,很少有陶企像簡一這般死磕成品交付,做難而正確的事。
不過巖板出現后,一切都變得不同了。巖板的設計應用、運輸、深加工、鋪貼安裝等環節太過于復雜,交付能力反而成為了陶企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想吃巖板這碗飯,就繞不開構建全鏈路服務體系這一步。
新明珠集團于2021年成立明珠科筑,持續優化巖板全案交付系統,重點在產品運用、深化設計、包裝運輸配送、加工服務、基層驗收、鋪貼安裝(輔材、工具、工藝)、特殊工藝、縫隙處理、成品驗收、常見問題解答、售后服務等方面形成一套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服務體系。
得益于在巖板交付領域的深耕細作,新明珠集團儲備了成熟的經驗和團隊,為后續新明珠綠材開創“設計研究+綠建新材+精工交付”的一站式“成品交付服務系統”模式埋下伏筆。
同樣借助巖板這一契機進行軟件升級的還有蒙娜麗莎集團。2021年,蒙娜麗莎集團推出“微笑鋪貼”服務體系,將服務觸角延伸至消費全周期——免費量房、全案設計、鋪貼指導、無憂退換。其中數字化工具尤為亮眼,其設計云平臺提供超3萬套全戶型方案,會員之家系統累積開發會員100多萬,實現從“賣材料”向“賣空間解決方案”的跨越。
革命三:渠道升級
跨界融合開辟增量市場
受房地產市場下行等因素影響,瓷磚市場需求日益萎縮。今年4月份,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在佛山召開第九次會員大會,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會長宮衛在會上作出預估,下一步我國陶瓷磚市場容量將穩定在40億㎡左右。
受困于墻地面用磚需求量的下降,陶企的破局之道指向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在尋找新藍海的路上,巖板品類具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目前,巖板餐桌、茶幾等基礎家具臺面巖板的加工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其銷量占巖板家具出貨量的大頭。不僅全友、顧家、歐派等品牌的家用家具會用到巖板,各種奶茶店、火鍋店等商用餐臺也開始大量使用巖板。此為渠道增量之一。
隨著全屋定制的概念越發受到消費者追捧,預計2025年其市場規??赏黄?700億元。借助巖板優越的物理穩定性和可加工性,部分巖板企業與定制企業聯合開發衣柜、櫥柜、島臺、電視柜、酒柜、浴室柜等產品,分羹全屋定制。此為渠道增量之二。
近年來,圍繞城市更新展開的基礎設施項目已然成為市政工程建設單位的主戰場,為之配套的綠色低碳新材料需求高漲,巖板以石材更優替代品的身份走進各種大型市政工程。例如馬可波羅憑借內外雙弧的巖板熱彎技術,拿下了大連梭魚灣足球場項目,而索瓷集成巖板則依靠“金剛板”集成巖板技術成功中標佛山西站高鐵站地下空間項目。此為渠道增量之三。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跨界融合,目前巖板還被廣泛應用到熱彎一體盆、安全門、電器面板、藝術壁畫、屏風等領域,其應用范圍的每一次拓寬,都在催化陶企的渠道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
革命四:戰略升級
重新書寫行業競爭格局
中國建陶行的下半場,是一個強者恒強的時代,馬太效應凸顯,品牌集中度將越來越高。俗話說得好,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沒有哪個陶企老板想當蝦米,也沒有哪個老板不想當大魚。
這里說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基本每個稍微有點實力的品牌,都會說自己是一線品牌,哪怕自己離躋身所謂的“5+2”或“5+3”的頭部陣營還有相當的距離。當然,銷售體量并不是衡量一線品牌的唯一標準,具體情況這里不做贅述。
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如果問建陶行業的第一品牌是誰?大家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東鵬、馬可波羅;但如果問的是國產巖板第一品牌是誰?10個人里有9個會說是德利豐。
據說金牌企業的老板在2016年帶隊前往意大利學習,回來之后就開始謀劃從瓷磚轉向巖板的戰略布局,并堅定地將德利豐家居定位為高端巖板品牌,這才有了如今足以與西班牙德賽斯、意大利拉米娜等進口巖板品牌比肩的影響力。
有著“行業隱形冠軍”之稱的新錦成集團,制造實力在全國乃至全球都位列前茅,但其旗下卻沒有一個單品牌能夠進入頭部陣營。無論是一開始的多品牌“題海戰術”,還是后來通過收購引入興輝、加西亞,其品牌化之路始終是任重道遠。反觀其進軍巖板領域后成立的新巖素家居,不僅取得了品牌建設的重大成果,還在細分賽道掌握了一定的市場話語權。
如果把做品牌這件事看成是游戲中的打怪升級,那么巖板就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副本,一條戰略升級的通道,不管你此前排名第幾,都有機會重新書寫行業競爭格局。
\\\\\\
現在再回頭看,大家有沒有感覺巖板如同一顆投入傳統建陶行業的“變革之石”,表面上走的是一條從爆火到遇冷的起伏之路,私底下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陶企,其激起的漣漪更是擴散至生產、服務、渠道、品牌等全產業鏈。
以上便是《中國建陶行業十條典型戰法⑧巖板革命》,我更愿意稱它為“一場由品類迭代引發的自我革命”。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