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美國建筑師彼得·卡爾索普指出,由于規劃不當,城市、住房和道路正在毀壞傳統的中國社區,這些社區需要的并不是美國式的郊區佳境,而是精心構思的良好都市環境。
卡爾索普規劃設計事務所(Calthorpe Associates)在昆明和重慶有項目,并合作出版了一套名為《以人為本規劃城市》有關中國城市設計原理的叢書。
湯姆·萊維特(TL):在美國,小汽車曾一度被視為是城市交通的救星?,F在,尤其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您是否認為小汽車可能是有害的?
彼得·卡爾索普(PC):我想不管什么事,只要不過度利用就好。在美國,85%的出行依賴小汽車。這種過度利用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中產階級無力償付抵押貸款。今天,在美國擁有和使用一輛小汽車的成本每年超過五千美元。如果年收入只有區區五萬美元,那么每年五千美元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如果一個家庭有兩輛或三輛車,養車成本在預算中占去很大一塊。
除了巨大的經濟成本,還有巨大的環境成本,表現在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能源進口及其他方方面面。另外,還有社會成本,就是汽車似乎在把人分開,結果是社區里的人互動越來越少。這種現象正在中國出現,他們正在建設的這種把人分隔開來的超級街區,在美國也有。只不過中國分隔的人口密度高,而美國的密度低。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分隔意味著你要去任何地方都得依賴汽車。
曾幾何時,中國城市居民可以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公交車。即使現在,很多買不起汽車的人仍然這樣出行。但隨著汽車擁有率的增長,交通擁堵已經到了不能承受的程度。
一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不可能靠小汽車運轉起來,完全不可能。即便在美國人口密度低的城市,我們也為此吃盡了苦頭,不論怎樣還是會堵車。因此,從長遠來看,中國依靠小汽車的發展之路不會成功。
TL:你認為這種理念在中國已經被理解和接受了嗎?
PC:這是一場拉鋸戰。但是,中國人認識到,街道上的汽車不能再增加了。在北京,由于不能建設足夠的道路,政府已經通過年度配額來限制新購汽車的數量。
他們必須回歸到公交和步行,這有助于城市社區更健康,坦率地說,也會使社區居民更健康。但是,也存在渴望發展汽車工業的反對勢力,此外,社會上還存在“汽車是中產階級的代名詞”這種理念。
TL:中國的發展速度很快,現在是否受困于汽車經濟,解決這個問題或出現逆轉是否更加困難?
PC:我認為問題在于他們如何塑造城市,因為我是一個城市設計師,所以更傾向于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城市既可以讓小汽車暢通無阻,又是供人步行、騎自行車和乘公交的理想場所。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充滿活力的平衡狀態。
我認為我們不需要放棄使用小汽車,而是需要減少汽車數量、降低其利用率。如果能夠建設復合用途的環境和人性化的街道,人們面前就可以呈現這樣一個舒適的環境:既可以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公交車,也可以乘坐自己的小汽車。人們可以真正地做出選擇。
不知道為什么中國人非常喜歡復制長安街。這條東西橫貫北京、8至10車道寬的大街雖然是舉行盛大閱兵的理想場所,但對行人來說,步行橫穿長安街簡直就是在挑戰死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長安街車道很多,但汽車仍然不能順利行進。我們發現,很多平行小街道的結構比幾條大街的通行效果好。如能增添一個更智能的街道網絡,并將其與復合用途的環境相結合,居民不必為日常所需走很遠的路,這樣就可以創建一個更健康的城市。
TL:您認為中國是不是能從其他國家借鑒一些經驗呢?
PC:是的?,F在可以輕松證明的是:這個星球上最有價值的不動產是“適宜步行的都市生活”——大城市的市中心,這里密度很高,人們可以歡快地步行。我們似乎認為美國高價值的房地產常常在郊區。然而,按平方英尺計算,在具有復合功能、適于步行的舊金山的一所房子,比在郊區封閉式社區內的一所房子更值錢。在許多情況下,幾乎貴一倍。
因此,市場已經開始重視大城市的環境。這些城市必須是龐大的,但不能只是與各種街巷生活、當地社區和市民活動場所相隔離的一片片公寓。這事兒很復雜,不僅與密度有關,也與城市生活的質量有關。
TL:這方面的經驗有多少可以移植到中國?
PC:我認為有很多。并不是因為這些經驗可以移植,而是因為其效果顯著。在最近一輪超級街區建設之前,歷史文化名城的生活傳統中就包含了步行和騎自行車、當地的社區服務、沿街開設的復合用途小商店,非常人性化的社區集會場所。只是在過去十年中,他們才著手實施這個大規模的城市擴建計劃。
解放前,中國的城市設計受歐洲人的影響,市中心建得非常好。例如,上海與曼哈頓完全一樣,是人們生活和漫步的好地方。解放后的蘇聯模式使人們整個一生都在一個超級街區內度過。工廠、學校、住宅、公園、診所都在同一街區內,可以說你差不多是住在這個公社里。這樣建立起來的城市形態與中國城市的歷史完全不搭界。
復合用途是這個階段最吸引人的地方。人們并非必須這樣做,他們確實沒有汽車,但他們并不需要汽車,因為在家門口就可以滿足一切需求。他們繼續建設這些超級街區,但其用途卻由復合改為單一。這樣,整個超級街區用來建一座辦公樓,或者建一片片住宅、工業樓宇,全部分隔開來,而且會分隔成越來越多的街區,導致通勤距離越來越長。這正是他們現在的處境。在這些高密度的單一用途的超級街區,有大量的人需要出行,即便是公共交通也滿足不了。
看看集中了大量工作崗位的北京中央商務區(CBD)吧,因為每個人都在同一時間奔向同一個方向,即使有三四條地鐵線路,每條仍然是人滿為患。更健康的模式無疑是將工作崗位分散設置在公交沿線,以便使通勤者朝各個方向出行。
TL:您認為既有城市該怎么辦,可以重新設計嗎?
PC:一切重建的地方,都可以而且應該是復合用途的,使當地人出行的目的地近在咫尺。在城市一切重建的地方都應建設新的地鐵線路??紤]到他們的資本投資,修地鐵并不難。
如何防止他們一再創建這些大型商業中心,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創建商業中心看起來是在發展經濟,似乎很有政績,然而越是把工作崗位集中在少數幾個中心,面臨的交通問題就越大。
重新開發一座城市需要很好地平衡就業與住房的關系。要么重新分配工作地點,要么將新的就業崗位設置在更人性化的住宅圍繞的集群中,這樣,在城市的每個子區域都實現了健全的就業住房平衡,人們不必從城市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去上班。
TL:中國人追求的是怎樣一種生活方式?
PC:人的夢想和生活很復雜。在生活的不同階段你會有不同的夢想。當你年輕、單身或事業剛起步的時候,住在城市無疑是個好主意。隨著年齡增長并且有了孩子,你真正牽掛的就是社區安全、適于步行的地方和優等學校。當上了年紀的時候,你也不想離群索居。
我認為,在整個生命周期,人的夢想是變化的,這點需要牢記。其次,龐大的城市形態可以滿足所有這些夢想。換言之,談到家庭生活,所有人都認為你必須去郊區居住。但是,在城市我們也可以擁有非常好的公園、學校和社區。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比在郊區獨居更合人意。
我不認為選擇“美國夢”并移植到中國是合適之舉,甚至這完全行不通。中國人的街巷生活傳統非常深厚,他們喜歡在街道上消磨時光。這里有大量的自發的演出,人們在咖啡館里玩游戲。街巷生活傳統是中國人幸福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偏好良好的城市環境,而非鄉村環境。
TL:既然中國人的夢想獨具特色,您認為中國會出現人口流動的新時代么?
PC:是的,我認為會這樣。我在中國各地推介這些觀點和計劃時,所有人都立即表示贊同,這讓人很著迷。他們確實感到缺少街巷生活和地方社區是很大的損失。當人們了解到城市形態要么促進,要么損害發展潛力時,他們就會說“天吶,我們就這么辦吧”。
重慶就是一個顯著的案例:當我們闡明利弊得失之后,市長讓我們徹底修改他們已經在建的計劃。同樣的開發和同樣的投入可以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毫無疑問,他們似乎更愿意采用能夠讓人性化和街道活力回歸社區的計劃。
同樣,我認為在大城市空氣質量和交通擁擠的影響下,中國人似乎感到必須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動。他們已經陷入僵局了,所以確實有必要重新思考,他們明白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既能解決交通問題,又能重新建立更有生機的社區,是好事兒。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