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自上市陶企蒙娜麗莎發布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以來,不少媒體對其經營現狀的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其中部分報道更是因為帶有“壞賬懸頂”“經銷網絡崩塌”“現金流枯竭”等聳人聽聞的字眼而掀起軒然大波,并被個別自媒體做成視頻而再次得到廣泛傳播。
作為頭部陶企,蒙娜麗莎的業績波動與房地產行業和建陶行業的周期息息相關,本不算什么稀奇之事。但是,有的媒體通過曲解事實等“寫作手法”成心放大其面臨的困境,誤導公眾認知,在建陶行業和股票市場均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不良影響。
片面理解和曲解事實
一些報道實為誤讀
比如,該報道強調蒙娜麗莎“凈利潤率跌至2.7%”,卻對其為應對行業下行所做的戰略調整和努力只字不提。
近年來,蒙娜麗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連續幾年占營收3%以上),攻克1毫米超薄巖板、氨氫零碳燃燒技術等“卡脖子”難題,并建成行業領先的數智化工廠,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降低9.69%。這些投入在短期內短期內很難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并且可能影響短期利潤,卻為其打造長期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如,某報道稱蒙娜麗莎“經銷網絡崩塌”,其核心論據是蒙娜麗莎承認“2024年經銷商開拓和專賣店新增情況不如往年”。
然而,這一表述被該報道刻意截取,忽略了蒙娜麗莎回應的完整語境。實際上,蒙娜麗莎在2024年10月25日的投資者電話會中是這樣說的:“經銷客戶和專賣店整體情況相對穩定,新增難度主要受房地產行業下行及終端信心不足影響。”
最近這些年,建陶瓷行業面臨市場需求持續萎縮、產能嚴重過剩、價格內卷愈演愈烈的嚴峻挑戰。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瓷磚產量同比下降12.18%,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50%。在此背景下,經銷商因市場預期轉弱而收縮投入,是行業普遍現象,而非企業單方面問題。蒙娜麗莎主動優化工程渠道結構,降低高風險房地產客戶依賴,轉而加強經銷業務,正是穩健經營的體現。2024年,其經銷渠道收入占比提升至76.47%,工程渠道占比降至23.53%,渠道結構更趨均衡,經銷網絡基礎并未動搖。
…………
如此種種片片面理解和曲解事實的報道,顯然是對企業在困境中不懈努力的粗暴否定。
流量裹挾下的輿論亂象
警惕“唱衰式”敘事陷阱
如上文所說,近年來,建陶行業處于下行周期,包括頭部陶企在內的所有陶企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經營壓力,而并非只有蒙娜麗莎如此。
為了應對困境,蒙娜麗莎通過收縮高風險業務、優化資產結構(如存貨同比減少33.51%)、降低有息負債(同比下降37.15%),展現出了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
與此同時,蒙娜麗莎更是積極投身創新和綠色發展。其在廣西藤縣生產基地建成了64萬平方米屋頂光伏項目,年減碳8.14萬噸,在佛山西樵生產基地建成全球首條陶瓷工業氨氫零碳燃燒技術示范量產線,實現二氧化碳直接排放歸零,單線年降碳達5200噸,為行業綠色轉型樹立了標桿。此外,其還通過數智化升級,突破了1毫米超薄陶瓷巖板的核心技術,將巖板厚度降至1毫米,將超薄巖板研發制造技術提升到世界領先水平,拓寬了裝飾材料的應用場景。
這些既是蒙娜麗莎對創新和綠色發展的實踐,也是其應對行業紅海的差異化策略。蒙娜麗莎也正因為如此而多次被政府表彰且被央視、新華網等權威官方媒體報道。
…………
可悲的是,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部分不良媒體為博取流量,常作驚人之語,在報道中刻意渲染企業危機,將行業共性矛盾歸咎于單一主體,將整個行業的困境等同于單個企業的失敗,以偏概全,唱衰行業,妄下結論。其中,有的財經媒體由于建陶行業不夠了解,往往在關于陶企的報道中犯一些常識性錯誤(比如曾有財經媒體將主營瓷磚和巖板的蒙娜麗莎當作衛浴企業,鬧出過大笑話);而有的泛家居媒體雖然對建陶行業有一定的了解,但常常出于一定的目的,要么在關于陶企的報道中曲解事實,要么別有用心地轉發財經媒體所寫報道。
此類報道最大的問題,表面上是選擇性地使用數據,本質上卻是故意忽略單個企業在行業困境下的努力,背后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很顯然,蒙娜麗莎就是此類亂象的受害者之一。
蒙娜麗莎的業績波動,是建陶行業周期調整與企業主動轉型雙重作用的結果,個別媒體以片面信息唱衰企業,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行業健康發展。
為此,中國陶瓷網呼吁:
一要尊重行業規律。建筑行業與房地產行業高度關聯,其周期性波動需放在宏觀環境中綜合審視。二要關注企業韌性。蒙娜麗莎在技術創新、綠色化、數智化轉型上的投入,正是其突破行業困境下同質化競爭的關鍵。三要抵制失真報道。建陶行業需要說真話的媒體,但不歡迎故意說“片面真話”的媒體,媒體應該秉持專業精神,切勿以“流量邏輯”替代“事實邏輯”。
最后,中陶君還想說:寒冬中的堅守者,更需理性輿論的支持。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