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營銷學將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的兩百年劃分為三個時代,分別是工廠時代、市場時代和心智時代。
工業文明初期,產品極度短缺而需求極大,市場供不應求。在這個時期,企業的主要發展路徑是增加生產規模和生產品類,基本可以說哪家企業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哪家企業就能做大做強。
建陶行業同樣也在經歷著幾個不同時代的變遷。
過去40年,國內有不少陶企靠著工廠時代的紅利做大做強,“得產能者得天下”的觀念已經深深根植在這些陶企老板的腦海里。時至今日,擴大產能依然是陶企經營者心中的頭等大事,從2024年生產線點火投產的熱度可見一斑。
通過以上表格可知,2024年全國新增建陶生產線不低于60條。而基于已知設計產能的生產線進行統計,合計產能不低于157萬m²/日,若按310天生產周期為計,新增年產能達4.87億m²。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發布的《2023年全國建筑陶瓷、衛生潔具行業運行概況》顯示,2023年全國共26家陶企超28條建陶生產線點火投產,合計產能超70萬m²/日,若按310天生產周期為計,新增年產能達2.17億m²。
陶瓷信息發布的“2024陶業長征——陶瓷磚(瓦)產能大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間,全國共292條建陶生產線淘汰退出,數量減少至2193條。2024年全國陶瓷磚產能為3938.05萬m²/日,若按310天生產周期為計,全國陶瓷磚年產能為122.1億m²。
據悉,2022年全國陶瓷磚的年產能為125.6億m²,在過去兩年間新增7.04億m²的情況下,仍然減少了3.5億m²。由此可大致推算出,過去2年淘汰生產線的年產能不低于10億㎡。當然,不排除有些新投產的建陶生產線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技改翻新,所以這樣的估算不完全準確。
比起10億㎡的淘汰產能,另外一個數據更加讓陶瓷人觸目驚心,望而生畏。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陶瓷磚產量為67.3億㎡,而巔峰時期是2016年,那時全國陶瓷磚產量為102.65億㎡。上文提到,2024年全國陶瓷磚的產能高達122.1億m²,這意味著建陶行業有將近一半的產能是閑置的。
值得一提的是,行業知名專家姚若晗在日前的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預測,他表示未來幾年行業或將進入一個L型發展階段,2024年的產量可能會跌至50億㎡,并且在2025年觸底,產量降至40億㎡左右,屆時將有三分之二的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制造業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國包括鋁、鋼鐵、水泥、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都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從業者們也習慣將“內卷式”惡性競爭歸咎于產能過剩。
不過,在2024年11月14日舉行的2024中國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大會暨環境上市公司論壇上,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卻從另外一個視角解讀了這一現象。
劉世錦強調要正確認識市場的“卷”和產能過剩,大量進入、競爭淘汰、優勢企業脫穎而出、市場份額集中,是市場競爭的正常過程,也是企業競爭優勢形成的必經程序。
他還表示,計劃經濟導致“短缺”,市場經濟則伴隨一定程度的過剩。有過剩才有競爭,才有優勝劣汰、技術進步和質量提升。如果把“卷”理解為市場競爭,這種卷就是必然和合理的。
中國陶瓷網推出的《破卷談》欄目也曾以“如何打破產能過剩導致的內卷困局?”為主題,邀請金牌企業制造副總裁張代蘭參與思想碰撞。張代蘭認為,良性發展的企業一定是創新和品質并存,要想打破內卷困局,陶企就必須將做大、做量的思維轉變為做精、做細,從創造價值的維度尋求突破。
從這個角度來看,建陶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經歷“新陳代謝”的過程。新增生產線引進了更加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顯然更符合陶企降本增效的需求,這些新鮮血液的流入,也會進一步加速落后產能的退出。
大批新建生產線的投產,對建陶行業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歡迎在本文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