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作者|張念超
原標題|賣房與造車的商業啟示
今天看了一篇題為《長城汽車困局:哈佛H6之后無爆款,轉型高端遇挫,進軍海外不順》的文章,聯想到了前幾天恒大造車、富力造車的新聞,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借鑒。
汽車行業發生困局的不止長城。為什么做房地產的企業又高調地去做汽車?難道他們有把握將汽車做得比房子還好?一系列的問題都等待市場檢驗,我們只能祝福。
恒大房地產是中國房地產三強,除了建房賣房,在足球領域的投資也算成功,不過投資的恒大冰泉和糧油就沒有太多的亮點,現在又開始投資造車了。如果按傳統的商業邏輯來看,在老牌的車企都面臨市場困境的情況下,可能不太被看好。不過,從新經濟的角度看,這可能是一個好機會,畢竟房地產過了黃金十年,尤其,在國家對資金流入地產的多層面管制的大環境下,跨界新領域與借船出海并舉,不失為一個上策。寶馬的一個工程師曾經對我說:“電動汽車,不是汽車,是電器,未來是智能電器。它將顛覆傳統汽車的技術壁壘和產業鏈。”從這個層面看,就不難理解恒大造車的商業邏輯,在新能源車面前,房地產行業可能就夕陽得多。
傳統的投資無外乎擴大產能和獲取回報;而在新經濟環境下,投資的目的可能就變得更復雜的,或許是獲得資金渠道、帶動企業轉型、獲得邊際效應、整合資源和獲取流量收益等。就投資而言,其商業邏輯和制造業不同,尤其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科技公司經營虧損嚴重,而市值和股價卻很高,沒有上市的也普遍被看好,甚至得到相關扶持和鼓勵,就如新能源車。
市場環境變了,一切的商業邏輯都發生了變化,從小變大是趨勢,從大到小也是一個方向。比如國家現在提倡社區便利店,而不再提倡大型商超,這就是典型的從大到小的演變,還有服裝的設計師品牌、電器的高端精小品類,手機的Vertu。
總的來說,未來的行業都要向解放勞動力的方向發展,未來的銷售都要向低成本、輕創業模式轉移。所以,無論市場怎么變化,商業仍然要繼續。不過,對于傳統行業經銷來說,從專營到整合是方向。未來,不適合做過多的同業品牌切換,尤其是大投入的頭部品牌的代理,產品品類的精細化、互補化、齊全化,消費渠道的精準化、高效化,產品的使用和購買分離化,才是流通業的新方向,也就有了一個品牌下擁有眾多互補小品類的經營模式。
恒大造車了,富力也造車了,都不是在房地產產業鏈上的擴充。為什么不在房地產產業鏈上深挖,而是進入了一個新領域?他們的商業邏輯很有想象空間和思考價值。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