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中國制造”早已成為風靡世界制造業的名號,改革開放以來,憑借較低的制造成本,世界500強企業爭先恐后來華設廠,令中國成為人們形容中的“世界工廠”。
然而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組委會提供的國家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份中國金屬切削機床產量24.8萬臺,同比下降9.2%。此數據也是近十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意味著居于制造業領域核心的機床行業出現了增速放緩的跡象。
中國工博會組委會分析認為,一方面,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回歸”制造業。今年年初,美國消費品巨頭佳頓、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將部分產品從中國代工工廠撤回本土生產。
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正加速追趕,憑借低廉的勞動成本,成為新的成本洼地,逐漸吸引到一些企業落地。
面臨雙重壓力,中國制造業優勢趨弱,遭遇“成長的煩惱”。此情此境,何去何從?
正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工博會上,記者連日走訪觀察發現,面對這般“前后夾擊”的困境,中國制造業廠商們正在“苦練內功”,希望從傳統的低端代加工逐漸轉向高端、綠色和智能制造,從而闖出一條新路。
程量新是湖南一家工廠的技術工程師,為了給工廠尋找到新型低能耗的消耗風機,他已經在工博會逛了三天。他稱,“以前那種高能耗的方式很難再參與競爭,現在工人工資上升,要降低成本只能先想辦法降低能耗。”
程量新看中了西門子集團生產的一款產品,西門子工作人員告訴他,這款節能型風機可以節約一半電力。程量新悄悄算了一筆賬,“雖然先期要投資一筆錢,但是一般兩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以后生產成本就降低了。”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節能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文廣告訴記者,有不少廠商代表在展會上前來咨詢,“至少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商愿意出資改變高能耗方式。”
除了降低能耗打“綠色”主意之外,記者發現,此番貴州、江蘇等制造業大省的展區內都用醒目展板打出“發展高端制造業”的意愿。
貴州興富祥立健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高新技術裝備的企業,其銷售經理劉玉明認為,國外領先的制造業已經沉淀了多年,要追趕上不容易,而逐步走向中高端也許是中國制造業的一條可選之路。
“現在好多廠商都在研發自己的產品。”這位常年與各類廠商打交道的銷售經理稱,一些服裝和鞋類廠已紛紛“下南洋”,但汽車和家電廠大部分還是留在國內。“他們也在慢慢改變,往高端產品上靠。”
雖然是“勁敵”當前,“追兵”在后,但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制造”依然優勢可觀,在3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積累的制造業產業鏈以及勞動力素質,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我們的工人經驗豐富,產業鏈相對完善,優勢仍然明顯。”上海雷諾爾科技有限公司企劃經理葉榮微稱,對中國制造業的前景充滿信心,“只是需要轉型”。
正在“苦練內功”的中國制造業,在經歷一番披荊斬棘,陣痛轉型之后,仍可期許下一個“春天”。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