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近期,建陶行業發生了兩件事,似乎又把“廣東制造”瓷磚亂象推上了輿論風口。
第一件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5月底發布了國家標準公告,由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提出并組織起草的建材行業首個產品追溯國家標準《建筑材料產品追溯體系通用要求》(GB/T 45592-2025)已正式發布,將于2025年11月1日起實施。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表示,當前市場上建材產品種類繁雜,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現象屢禁不止,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許多建材產品作為工業中間產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責任追溯難度極大。在以上背景和建材行業推動“好材料”適配“好房子”需求下,構建完善的建材產品追溯體系迫在眉睫。
追溯體系能夠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信息,實現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是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力手段。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對政府管理、企業運營、保護消費者方面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具體來看,該追溯體系對追溯信息的要求至少包括原料入廠、生產、檢測、物流、銷售、應用等環節;對追溯信息采集設備提出推薦性要求,明確了各環節應采集的信息內容和采集頻次;要求追溯信息的保存與備份時限應大于產品使用壽命,并推薦應用最新技術進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關鍵的是,下一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將以該標準為依據,在水泥、防水卷材、絕熱保溫材料等重點產業開展產品質量追溯標準的制定、實施和應用。
雖然沒有提到建陶行業,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廣東陶企一旦全面執行該標準,不僅會對假廣東磚帶來釜底抽薪式的“毀滅性打擊”,還會對一線品牌外省生產的產品帶來產地區別的“全面碾壓”。
第二件事。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發表了題為《破“產地”枷鎖,立“標準”新章:中國建筑衛生陶瓷行業突圍之路》的文章,內容核心直指建陶行業要破除認知,瓷磚品質核心在“標準”,而非“產地”。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認為,行業的未來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于企業能否實現“千廠一面”的品質控制能力。這意味著無論工廠坐落于廣東、江西、重慶還是其他產區,其產品從原材料甄選、生產工藝控制到最終質量檢驗,都必須遵循統一且高于國標、行標的企業內控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消除消費者與工程客戶對“非廣東陶土”或“非廣東產地”產品的疑慮,建立基于“品牌信任”和“可驗證標準”而非“產地標簽”或“原料神話”的市場認知。
近幾年,關于瓷磚產地論的話題在建陶行業關注度極高,尤其是“廣東制造 假一賠十”瓷磚的出現更是為該話題添柴加薪。這八個字起初是部分廣東中小陶瓷廠及瓷磚品牌作為營銷手段推出,強調“真廣東產地生產”和“正品保障”,意圖通過高額賠付建立消費者對“廣東制造”正宗產品的信任,提升品牌的市場競爭優勢。
眾所周知,“廣東磚=好磚”這一觀念在終端市場根深蒂固, 在同等價位或檔次的產品比較中,“產地是否為廣東”往往是消費者非常關心甚至優先考慮的點,重要性甚至不次于品牌、花色、價格等核心要素。“廣東制造 假一賠十”這八個字一出,一句口號代言了整個廣東產區,全國各地的陶瓷廠都開始琢磨這個“套路”。
市場本來就不景氣,生意難做,客戶點名要“廣東磚”,很多陶企不想跟風也得跟。這股風氣愈演愈烈,廣東以外的陶瓷廠也開始生產“廣東制造 假一賠十”瓷磚,去年就有廣西一地市場監管局通報有陶企生產假冒廣東磚被罰款,甚至有陶瓷人說“每個產區都在生產廣東制造假一賠十”。
現在的市場就是,別管這磚產自廣西、江西、山東還是河北,底坯上能打上“廣東制造”,那就是“金字招牌”。而這時候,廣東品牌授權和貼牌授權在行業興起再次給這一亂象加了把火。
據陶城報報道,2023—2024年,高安本土品牌增長逐漸乏力,一些企業以代理廣東品牌為新的路徑,表現亮眼。從2024年底至2025年初,眾多高安陶企到佛山尋找合適的品牌標的,開啟了廣東品牌與高安企業的合作新時代。據了解,截至目前,已有數十個佛山瓷磚品牌與高安陶企達成授權合作。還有業內人士爆料稱,廣東某陶瓷集團近三年新增授權貼牌商達217家。
這意味著,廣東以外的陶企/貼牌商能通過授權拿到“廣東制造”的市場通行證,而這種授權模式對于外產區陶企/貼牌商的短期銷售起到了很大的利好作用。有陶瓷人表示,“真廣東磚賣不過假的”,因為真正在廣東生產的瓷磚成本較高,而外產區的假廣東磚成本低、價格也低,消費者認“廣東磚”又要便宜的,所以真廣東磚確實賣不過“冒牌貨”。
“廣東制造”瓷磚亂象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生產環節界定不清。瓷磚的生產流程包括原料加工(球磨)、制粉、壓機成型、施釉印花、窯爐燒成、磨邊分級、包裝等。一家廣東品牌企業的產品,是所有環節都在廣東本地完成才算“廣東制造”,還是部分核心工序(如燒成、施釉)在廣東完成即可,抑或是僅總部/研發在廣東而生產基地在外省?目前缺乏統一、明確、有約束力的官方定義和產地標識標準,同時品牌方的宣傳口徑也不同。
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界定,所以才會這么多關于“廣東制造”瓷磚的貓膩與亂象。按照大眾普遍認知來看,必須所有生產環節都應在廣東本地完成才能算得上“廣東制造”。因此,如果前文提到的《建筑材料產品追溯體系通用要求》應用到建陶行業,理論上能杜絕“廣東制造”瓷磚的市場亂象。
然而,這一標準的全面推行與實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很多陶企會考量實施標準所得到的利益能否覆蓋其帶來的成本,尤其是在授權貼牌行為已經變成了很多陶企“家常便飯”的情況下。
消費者認“廣東磚”核心是認“質量好的瓷磚”,瓷磚品質核心在“標準”,“而非”產地,幾乎每一個陶瓷廠都有自己的生產標準,很難統一,但好瓷磚總有標準,質量標準總有高低。這就意味著,產品溯源如果實施,很可能就會把全國的陶瓷廠和瓷磚品牌分為“三六九等”,恐怕不少陶瓷人都不愿看到這種局面發生。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