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作者|張念超
原標題|改變認知,擁抱變化
最近,媒體報道的信息量有些大,比如停產、倒逼、撤退轉行、品牌轉售、撤店等,基本成了茶余飯后人們談論的焦點,也加劇了行業的焦慮和迷失。
其實,倒逼、撤店、關閉不只是今年才出現的現象,它們是一個行業發展的產物,是商業發展的必然產物,只是今年輪到了家居建材行業。就陶瓷行業也經歷了品牌升級洗牌、產業專業淘汰以及騰籠換鳥的陣痛,每一次都有一些品牌倒下,也牽涉到一個團體的集體退出。這包括曾經風光一時的華東品牌,先后退出消費市場。它們集體消失的時候,正是消費需求和佛山陶瓷高速發展的時候,這和市場環境沒有太多的關系。所以,市場環境不好,不是經營沒落的主因,更多的是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尤其對一個材料行業來說。
我們都熟悉的布料市場,今天基本退出了消費者的視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的確良”,今天更沒有多少人記得了。不過,我們不記得不代表這個產品不存在,今天的布料行業依然很發達,只是布料由直接消費品變成了間接消費品。70年代前的人在買衣服時,偶爾還會看下衣服的面料組成,對布料還有些要求。最近,我調查了200多個80后,他們買衣服基本不再關心布料的成份,而是直接看效果、品牌和價格。這就是消費、產品和材料間的變化關系。有些材料一直存在,我們也一直有需求,只是商品的定義發生了變化。就如布料,以前是商品,現在是材料。陶瓷未來是不是這樣,也值得探討。
市場的變化,會讓一切都集優。包括消費需要的是整體結果,市場會向精品靠攏,社會資源會向優質企業傾斜,人才會向領航領域流動,利潤會向優質企業轉移等等。申志前天寫了一篇文章說碧桂園準備包窯、恒大準備收購陶企。如果真的是這樣,陶瓷企業的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陶瓷的產品模式也會發生徹底的革新,就品牌而言會真正分化為:規模發展、小眾精品、區域銷售的行業格局,真正洗掉的是這三類之外的企業。一想到申志的文章確實有點堪憂。
陶瓷,有著千年的歷史,絕對是世界級的“老司機”。今天老司機遇到了新問題,企業該如何抉擇是個很棘手且迫切的問題。上周有企業主動關停,有人非議,個人挺支持的,與其度日如年真的不如關停結算,這也是老司機遇到新問題的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
未來的市場基本屬于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的品牌:
一是擁有優質資源,比如大家都有的生產線,能生產優質產品、成本領先同類、轉變生產便捷高效、環保能效,這才是優質資源;
二是產品領先,包括產品本身、產品的使用組合效果和成本、產品與建筑和消費模數的配比、產品的價值和價格的消費認同度等;
三是優勢領域更強,在某一領域做到絕對的領先,不是全部領域居中或領先;
四是具備一定的市場基礎;
五是管理團隊組合具備互補性和使命感;
六是能調動的資源較多、管理的效率較高;
七是達到一定的年輕化程度和消費活躍度。
環境在變,市場在變,渠道在變,消費在變,企業內部環境也在變,走出去就有活路。這是這幾天聊天大家普遍的共識。走出自我認知,走出傳統經驗,走出過時模式,走出原有人與人關系,走出經驗式決策,走出昨天的賺錢方式,才能走向明天……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