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115-2002
大約2017-2018年,即巖板興起之前的兩年,大板成為建陶行業最引人注目的產品,開始只有部分陶企發出了“無大板,不大牌”的呼聲,后來幾乎所有的陶企喊出了“無大板,不品牌”的口號。
到了2019年,巖板突然橫空出世,迅速取代大板成為建陶行業最火的網紅,眾陶企紛紛將品牌口號由“無大板,不大(品)牌”改為“無巖板,不大牌”。
巖板有著怎樣的聯系?是二者塊頭都很大,大板穿上馬甲就成了巖板,或者巖板相當于大板2.0?還是二者不僅名字不同,更有本質區別?這在建陶行業迄今尚未形成定論,也不是禪哥在本文討論的問題。在品牌和產品命名都很混亂的建陶行業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并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簡直絕無可能。
那就不糾結于巖板的聯系了,干脆先將它們合稱為“大巖板”,再簡稱為“巖板”,然后說一個大家可能都會承認的事實:巖板是建陶行業最叫好卻最不叫座的產品。而其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正是本文所關注的點。
01
沒有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無論是與普通瓷磚還是石材、木材相比,巖板不僅本身顏值高、應用效果美觀大氣,而且各項功能和性能都非常好,是一個優點多多的好產品。
但好產品不一定有好市場,有關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巖板市場不足10億便是證明。
對此,大家可以說巖板當前之所以賣不起量是因為消費者教育還未完成,還可以說它們的目標消費群體主要是高端人群而非普通大眾。但后面一說豈非與巖板背負的拓展行業邊界和升級終端消費群體的重任相違背?況且,在中國陶瓷網終端調研中多位接受采訪的設計師表示,高端人群最喜歡的未必是巖板,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天然高端石材。
禪哥去年在建陶行業的一個微信群里旁觀過一段玩笑般的對話,竊以為那是“好產品不一定有好市場”最形象的注腳。對話大意如下:
A:這次去從廣州建材展,看到廚衛和家居定制企業的展位幾乎沒有應用巖板的。
B:挺好的,建陶行業的機會來了,巖板在整體廚房、整體浴室中應用前景廣闊。
A:廚衛和家居定制企業的那些家伙太欺負銀了,巖板那么好的產品,他們竟然不用?他們根本就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讓我們聯合起來去法院告他們吧!
C:對,去告他們,不用巖板的幾宗罪。
……
巖板應用效果很美
巖板應用范圍很廣
對話中A君說廚衛和家居定制企業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其實這話用來形容生產經營巖板的陶企更加貼切。為什么很少有廚衛企業和家居定制企業采用巖板?原因可能很多,但最大的原因不外乎巖板價格偏高、加工應用體系還不成熟,使得廚衛和家居定制企業不愿意采用。同樣的道理,房地產企業不采用巖板裝修精裝房,也主要是出于成本和加工應用的考慮。
消費者分為客戶和用戶兩種類型。對于陶企而言,廚衛企業、家居定制企業、房地產企業是采購巖板的客戶,卻未必是使用巖板的用戶;購買巖板的單位、家庭或個人則既是客戶又是用戶。
從用戶思維的角度來看,購買巖板的單位、家庭或個人對巖板的市場影響顯然更大。
巖板能否真正受到市場的青睞,取決于陶企及其合作伙伴(渠道商、加工廠和廚衛、家居定制、房地產企業)能否真正以用戶思維扎實做好巖板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一系列工作,即不僅要解決巖板顏值、功能、性能和銷售的問題,更要解決巖板價格偏高和服務不完善的問題。
如果不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價格下不來、服務跟不上,巖板的銷量永遠起不來。
02
配套服務不夠完善
巖板的配套服務包括物流運輸、二次加工、配送、鋪貼,涉及陶企、加工廠、經銷商等多個方面和尋找物流公司、制作木托箱、培養鋪貼團隊或外包鋪貼服務等多個環節。
說到巖板的配套服務,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將其搬運入戶的問題。由于巖板面積和體重通常都非常大,將其搬運入戶依靠人工走樓梯很不現實,也進不了電梯,往往需要動用租賃費用昂貴的吊車才能實現。隨著搬運方法的不斷改進,巖板的搬運問題或許將越來越不是問題,但搬運費用過高可能還是相當長的時間里難以解決的問題。
巖板搬運很麻煩
巖板的加工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巖板類似于石材,卻擁有比石材更強的硬度,對加工設備的要求自然也比石材更高。加工廠是否缺位、加工水平是否到位,常常決定著巖板的應用效果。
禪哥在中國陶瓷網終端調研中了解到,不少地方還沒有設備和技術都能滿足巖板加工需求的加工廠,這些地方的經銷商只能幫消費者將巖板運到相鄰城市或直接運到佛山加工,如此一來,便造成加工成本大幅上漲,導致商家和消費者其中一方或雙方都要增加費用支出。
巖板的鋪貼比普通瓷磚的鋪貼難度要大很多,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只有陶企、經銷商、泥水工等多方共同努力,成熟的巖板鋪貼工藝流程和技術手法才能很好地由上游落地到終端,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因為巖板在配套服務上的要求比普通瓷磚高得多,再加上價格也比普通瓷磚價格高得多,使得它在配套服務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讓陶企、經銷商或消費者蒙受不小的損失。
如果不完善配套服務即打通營銷最后一公里,巖板的銷量永遠起不來。
03
缺乏產品標準
巖板是一個只有短短幾年歷史的新生兒,在很多方面自是不能和有著幾十年歷史的普通瓷磚相比,其在產品標準方面更是處于一片空白。
關于巖板的產品標準,一位資深陶瓷媒體人曾轉撰文指出,“巖板標準‘應該做’,并不代表要‘馬上做’”。他的理由是:其一,“從大板到巖板的進化還在過程當中”,“需要通過市場端無情而有力的塑造”;其二,“目前見到的行業標準、團隊標準,多數是因個別核心企業要求而建,往往是匆匆上馬,導致標準質量一般化,‘時效性’有限,因而對行業影響也有限,即便是參與企業執行也不見得到位”。因此,他認為“巖板標準的事,大家還是給點耐心,要等一等”。
這位資深陶瓷媒體人的觀點固然很有道理,但現實情況是市場不允許大家等。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陶企工程營銷負責人告訴禪哥,為了拓展巖板銷量,他們公司無數次向房地產裝修項目投過標,不僅往往無功而返,還深受打擊。受制于產品標準的缺失,巖板便依然被房地產企業劃歸為普通瓷磚,在工程領域價格自然起不來;而工程渠道恰恰是巖板不容忽視的重要的潛在增長點。
如果不建立產品標準,巖板的銷量永遠起不來。
此外,巖板還存在產能有限等問題。國內的巖板生產線已將近20條,從表面上看產量應該不少,但從2019年國內巖板市場不足10億的情況推測卻不容樂觀。一位不愿意署名的行業人士透露,雖然在響成一片的叫好聲之中巖板生產紅紅火火,實際上是許多巖板加工廠根本拿不到貨而無工可加。
鑒于上文所說的幾大原因,禪哥認為:巖板不太可能像一些行業人士所說的那樣在短期內迎來爆發,但對于這一進可以跨界應用、退可以和普通瓷磚一樣應用的新型陶瓷材料還是十分看好的。畢竟它是一個為跨界應用而生、與石材、木材等材料展開競爭的顛覆性創新事物,不同于普通瓷磚,也不同于之前的大板1.0。普通瓷磚和大板1.0的創新無非是花色和品類的創新,很容易被后來居上的新產品所替代,而巖板一旦形成成熟的市場就難以被取代。
要實現巖板的爆發,涉及巖板的陶企、經銷商、加工廠等市場主體必須經歷一番殘酷的成長——產品標準的建立,配套服務的落地、完善和比拼,價格的競爭……也一定需要更多的陶企、經銷商、加工廠等市場主體投入巖板領域,共同發聲,共同發力,用利他思維和用戶思維構建共贏的家居生態鏈。
當然,“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巖板逐漸爆發的同時必定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市場主體的進入、退出或誕生、死亡;只有敢想敢做、勇于創新、快人一步,才能在巖板乃至整個建陶市場立于不敗之地。
- END -
您可能喜歡:
繼續閱讀與本文標簽相同的文章:
沒有更多評論內容了